除了敏感人士,我想绝大部分人都爱吃海鲜!但有多少人真正认识海鲜?
海鲜seafood(改编自网络)
例如,怎样区分墨鱼、鱿鱼、章鱼?
也许你记得八爪为章,十腕乃鱿,但在不同地方,十腕并非就叫鱿,八爪也未必称作章,还有什么花枝、透抽、软丝……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着实令人一头雾水;再加上生物分类的更新迭代,分分合合,各有主张,就算是职业渔民、水产专家,有时也不敢贸然断定谁是谁,比如常见的管鱿目,现今的WoRMS分类便已不再涵盖闭眼亚科与开眼亚科,两者甚至被抬升为目,而管鱿目更是被摒弃!
章鱼、鱿鱼、乌贼(改编自scandfish)
所以,要做到轻易分辨、真正认识各种海鲜,还是要应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有鉴于系统发生学的长足发展,生物分类日新月异,本文部分物种可能会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碍于篇幅,笔者也无法综述各门各派,这里且以欧盟赞助的世界海洋物种目录(WoRMS)作为参考依据。
一、头足纲我们知道,章鱼、乌贼都是软体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物种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具名可考的便有5万至12万不等;从小如花生的蜗牛,到大比鲸鱼的乌贼,其形态比任何一门生物都要丰富;最为关键的是,很多软体动物向来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例如乌贼、章鱼。
乌贼、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门旗下的头足纲/Cephalopoda,分类上与双壳纲、多板纲、掘足纲、腹足纲等并列,根据WoRMS最新数据,现存软体动物共有9纲。
软体动物门/Mollusca(编译自Merriam-webster)
头足纲目前有两个亚纲,分别为蛸亚纲/Coleoidea与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
鹦鹉螺亚纲亦称四鳃亚纲,其典型特征是带有鹦鹉嘴螺旋外壳,等角螺线则天生呈黄金比例,极具美感;鹦鹉螺通常生活于150-300米深海底,寿命可达20年,外壳直径不超20厘米;体型虽小,但它在地球的存活时间却比恐龙还要久远,以至被人们誉为地球活化石,现存有5种。
《海底两万里》尼莫船长的潜艇便叫“鹦鹉螺号”。
鹦鹉螺/Nautilidae(图自编)
蛸亚纲则完全没有外壳,但部分带有控制沉浮的内壳。这一亚纲又称二鳃亚纲,目前WoRMS确认有823种,其他权威确认也在800种左右;根据触腕数量与结构的不同,蛸亚纲又分为十腕总目/Decapodiformes与八腕总目/Octopodiformes。
头足纲分类以及常见品种(图自编)
八腕总目再分成八腕目与幽灵蛸目两类。
幽灵蛸目目前只发现一种——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因其8只触手由皮膜连在一起,状似吸血鬼斗篷,篷上又有尖刺,再加上体色鲜红,故也被人称之为吸血乌贼(Vampire squid)。实际上,幽灵蛸并不是乌贼,不仅没有墨囊,而且不具十腕,但它是一种活在深海的远古生物,很有可能是乌贼与章鱼的共同祖先。
吸血乌贼/Vampire squid(图自编)
二、八腕目八腕目/Octopoda,又名章鱼目,通称蛸或章鱼,俗称八爪鱼或八带鱼,英文叫Octopus;目前全球确认有302种,故进一步细分为无翅亚目/Incirrina与有翅亚目/Cirrina,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翅”并不是翅膀的翅,而是指章鱼触腕每个吸盘旁边一对类似纤毛的突起(cirri)。
名声较大的章鱼(图自编)
除了具有独特的纤毛突起,有翅亚目与无翅亚目的区别还体现在——有翅亚目不带内壳、但有肉鳍,因此也叫有鳍亚目,肉鳍的作用是帮助成年章鱼游泳推进;另外,有翅亚目也不具墨囊,这一点与吸血乌贼比较相似。
有翅亚目共有47种。
有翅亚目与无翅亚目的区别(改编自日文)
无翅亚目则占有255种,分章鱼总科/Octopodoidea与船蛸总科/Argonautoidea两大类。
船蛸总科虽仅有10种,但不同科间的物种体型相差很大,既有长达4米重近75公斤的七腕章鱼,又有体长不及10厘米的扁船蛸,就算是同一物种,不同性别体型相差也很悬殊,雌性可以长到10厘米长,而雄性甚至没有2厘米,更悲催的是,雄性一生只有一次交配机会。
无独有偶,毯子章鱼也是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完之后就浮在水中等死……
雌性扁船蛸/Argonauta argo(图自编)
章鱼总科拥有10科245种,其中以章鱼属占比最大,高达72种,以前不分家时还更多!中国沿海常见的约有8种,分别是:真蛸、环蛸、短蛸、长蛸、卵蛸、双点蛸、纺锤蛸以及嘉庚蛸。
本文并非学术论文,只是希望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识海洋生物,了解海鲜。
十腕总目所有成员在学术上通称为乌贼,日常生活中具体到不同外形则有墨鱼、鱿鱼、花枝等叫法。乌贼是所有头足类渔获量中占比最大的一类,每个沿海国家基本都可达90%以上,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头足类海鲜。
乌贼占比(FAO数据,图改编自陈新军)
不过,在开始细致探讨十腕总目前,我先补充一下上一篇八腕总目没有细致到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沿海常见的各种章鱼!希望以具体可参的图片,一目了然、从容区分市场常见蛸类;但须知,最准确的区分仍然是分子遗传学标记,当然,也可查看仅有的坚硬部分——齿舌radula与颚片beak。
齿舌是软体动物独有结构,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中央齿与侧齿尖的数量、位置以及在中央齿列中的排列方式等是重要的分类依据;颚片就是组成口器的那几块,用以咬碎食物。
章鱼的主要结构,图自编
囿于篇幅有限,且市场常见八爪鱼种类也不多,故这里只列举三种:
真蛸/Octopus vulgaris,又名普通章鱼,俗称八爪鱼,是世界性常见种,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海域以南。体长可达1米,胴长一般是25厘米左右,体表密生疣;中央齿之间通常是2个3齿尖型和2个5齿尖型重复交错。栖息场所多为近海岩礁、藻场等。
八爪鱼,图自编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北方俗称长八带鱼,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海区,但更多见于北部近海。个体较大,常呈淡黄褐色,受惊扰时体色会变深;也具有5个齿尖,但中央齿尖两侧的2个侧齿尖位置在相邻中央齿间呈升或降走势。肉质肥厚,可食部分占总体90%以上。
长八带鱼,图自编
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旧名Octopus ocellatus),北方俗称八带鱼,同样常见于北部海域。体小腕短,生命周期也短,游泳能力较弱,有钻沙隐蔽习性;5齿尖中央齿前后分别相邻1个和2个3齿尖中央齿。肉质鲜美,是北方重要的海产品之一。
八带鱼,图自编
三、十腕总目十腕总目/Decapodiformes,即乌贼,英文通称Squid。
Squid除了可以翻译成乌贼,也常译作鱿鱼!但在中文意思里,鱿鱼往往是指十腕总目其中一类,因此将squid叫作鱿鱼很容易造成偏解;另外,乌贼在分类上又有目、科、属定义,乌贼目英文便叫cuttlefish,而在中文语境里,乌贼还能指代一类常见的头足海鲜,这就更容易产生混乱。
正确区分鱿鱼与乌贼,首先是理解学术上的定义,再根据不同语种对应理解,便能洞若观火。
台湾省区分乌贼图示,改编自台湾好农
以乌行头,说明这类头足动物也以喷墨为最大特征;不过,与同样会喷墨的章鱼相比,乌贼体型更长,眼睛更大,并带有内壳;另外,乌贼虽然具有十腕,但其第4对已特化为带有吸盘的触腕,这对长触须平时收纳于第3及第4腕间,捕捉猎物时才会迅速射出,极具收缩性。
乌贼结构,图自编
过去十腕总目通常分成旋乌贼目/Spirulida、耳乌贼目/Sepiolida、乌贼目/Sepiida、管鱿目/Teuthida等几类,其中管鱿目再分作开眼亚目与闭眼亚目,但近来对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表明,开眼亚目与闭眼亚目并非管鱿目的演化支,WoRMS甚至不再沿用管鱿目,代以将两亚目抬升为目,直接取代前者。
根据WoRMS分类,如今的十腕总目包含以下目类:
深海目/Bathyteuthida(9)
微鳍目/Idiosepida(7)
闭眼目/Myopsida(48)
开眼目/Oegopsida(252)
乌贼目/Sepiida(198)
旋乌贼目/Spirulida(1)
十腕总目最新分类,图自编
这六目中,旋乌贼目、微鳍目、深海目平时都比较少见,种类也不多,渔获价值并不大,例如,旋乌贼目目前只有一种——生活于深海的会发光的卷壳乌贼/Spirula spirula,体长仅约4厘米;除了会发光,这种深海乌贼还具有独特的羊角内壳。
羊角内壳都是从深海漂浮起来的,有时能在海边捡到。
卷壳乌贼,图自编
微鳍目目前确认有7种,以肉鳍微小为重要特征,常见如侏儒乌贼/Idiosepius pygmaeus,这种乌贼比卷壳乌贼还要小,成年体长甚至没有2厘米,以至于有人称其为最小乌贼!不过,与卷壳乌贼不同的是,微鳍乌贼主要栖息于近海,也不会发光。
侏儒乌贼,图自编
深海目目前确认有9种,一般生活于海平面下700-2000米处,其中以深海乌贼/Bathyteuthis abyssicola较为人熟悉;深海乌贼也叫深海鱿,其胴部长度通常少于8厘米,这种乌贼不仅体型小,腕足也短,腕足上的吸盘更不多,每只腕足大概只有100个吸盘。
深海乌贼,图自编
除了这些比较罕见的乌贼,更多进入人们视野的是闭眼目、开眼目以及乌贼目的乌贼,它们也是人类的主要渔获对象。
乌贼目/Sepiida,又名墨鱼目,通称墨鱼或乌贼,闽南语地区亦称之为花枝,英文叫cuttlefish。主要分类有乌贼科/Sepiidae(116)、后耳乌贼科/Sepiadariidae(8)以及耳乌贼科/Sepiolidae(74)三科,其中,乌贼科占比最大,也最常见,下分3属。
乌贼目主要分类,图自编
耳乌贼以肉鳍如耳为重要特征,此科并非小科,它拥有20属74种,在头足类王国里也算是一个大单位;不过,这一科体型都比较小,产量并不多,虽然也有个别地方经常捕获,以至被叫作墨鱼仔,但一般都不获重视。
常见两种耳乌贼,图自编
后耳乌贼(台湾叫拟耳乌贼),这一科目前仅确认8种,其中,条纹睡衣乌贼(学名Sepioloidea lineolata)最为出名,体长大约8厘米,外观甚可爱,但却是一种罕见的带有河豚毒素的软体动物。
条纹睡衣乌贼,图自编
根据WoRMS最新分类,乌贼科又分花乌贼/Metasepia(2)、乌贼/Sepia(107)以及无针乌贼Sepiella(7)三属。其中,花乌贼有两种,分别是火焰乌贼/Metasepia pfefferi与樱花乌贼/Metasepia tullbergi;火焰乌贼也叫火焰花枝,又是一种带毒的乌贼,其毒性甚至与蓝圈章鱼不相上下,体长一般不超过6厘米。
两种花乌贼,图自编
无针乌贼/Sepiella以内壳后端不具骨针为重要特征,这一属计有7种,其中,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inermis与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是最重要的渔业资源。曼氏无针乌贼即传统墨鱼,由于大肆捞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近绝迹,近来已逐渐恢复元气并成功养殖。
无针乌贼,图自编
上一集探索了乌贼属以外乌贼科下其它属,接下来就墨鱼与鱿鱼进行大比较。
学名普通乌贼与欧洲乌贼,图自编
首先是真真正正的墨鱼——
乌贼属/Sepia,也叫花枝、乌子等,通称墨鱼,Cuttlefish。虽然,传统上墨鱼是指无针乌贼属,例如曼氏无针——上世纪60年代一度占中国乌贼总产量90%以上,人称四大海产之一!往后却由于大肆捕捞与环境恶化,渐濒灭绝……有针一族就此崛起。近十几年来,得益于放流、休渔等措施,无针渐见兴旺,但墨鱼已概然不分有针无针。
所谓针,其实是指乌贼内壳尾端有无骨针,两属便以此划分。
有针与无针的常见种,图自编
尽管被视作后起之秀,乌贼属却是一个实打实的重量级“单位”,不管WoRMS确认107种,还是GBIF认同117种,显然都足以傲视头足类任何一属。这么多成员,乌贼又会变色,那如何辨别呢?
辨认乌贼,除了观察胴背花纹、触腕穗吸盘大小与排列,比较各腕长短,还有检视内壳(Cuttlbone)的各种形状以至骨针粗细,甚至生殖系统等,但更准确的途径则是借助显微镜对比耳石(Statolith)、喙片(Beak)、齿舌(Radula)等坚固物质!耳石即乌贼头部平衡石,亦兼听觉作用,长度一般不超2毫米;喙片也叫角质颚,不同属以至不同种皆有不同形态;齿舌则由中央齿、侧齿等角质小齿组成,齿的形状、数量还有排列顺序都是鉴定乌贼种类的重要依据。齿舌位于角质颚内,角质颚又被口球肌肉包裹着。
墨鱼主要鉴定特征,图自编
关于内壳:
乌贼背脊都有一块石灰质内壳,壳腹由大量气室构成,乌贼便凭此调节气液比,从而控制沉浮。这块内壳干燥后中医称之为海螵蛸,可防胃溃疡,愈骨折,治疟疾、哮喘、眼病等,将其洗净晾干磨成粉,经高压消毒后,还能撒于创面进行止血;宠物店则叫墨鱼骨,一般会将其打碎供饲母鸡或整块给鹦鹉磨嘴;工业生产更视之为生石灰原材料,用其制作抗酸剂、吸收剂、抛光粉等,以前的牙膏便含有这种粉末。
《中国药典》收载的海螵蛸目前仅列举曼氏无针与金乌贼两种,至于其它乌贼骨是否有同等功效则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考证。
乌贼内壳剖析与功用,图自编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头足类都有内壳,也并非所有内壳都是石灰质!严谨来说,乌贼目的内壳才叫石灰质内壳或骨板;其它目——例如开眼目、闭眼目等则叫角质内壳(Gladius)或鞘,俗称鱿鱼骨,鱿鱼骨透明且薄,形态多样,起支持作用;而软骨质内壳(Cartilage shell)主要存在于章鱼目有鳍亚目,往往与鳍相连,行动起来更灵活,无鳍亚目则几乎没有或仅剩下两根小针(也叫锥刺),故八爪鱼柔软得能轻易穿缝过隙。
头足目常见三种内壳,图自编
尽管乌贼属种类很多,而且都是近海底栖种,但可视作经济品种,常捕常有,或适合大规模养殖的其实并不多,全世界大概有十几种是人类餐桌常客。
当中,最出名的首推普通乌贼/Sepia officinalis,英文Common cuttlefish,乌贼属模式种,不仅体大——胴长可达45厘米,重超4公斤,而且产量输出相当稳定,但主产于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东海岸。这些海域有3种常见食用墨鱼,普通乌贼的鉴定关键是其触腕穗每行有5-6个大小不一的吸盘;此外,内壳前椭后圆,生长纹双峰型,骨针不突出等也是它的显著特征。
欧洲沿海常见的普通乌贼,图自编
中国沿海常见的则有: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又名真乌贼,英文Golden cuttlefish,干制品称北鲞或墨鱼干,中国沿海最常见墨鱼,韩国、越南等也时有所获。体型较小,胴长一般20厘米,主要特征是胴背以金色为底并密布褐色波状横条纹,活体金色更鲜明,但雌性不明显,且以点斑为主,另外,外套膜基部通常还会形成一条金色粗条纹,隐约突出6-7个膜状肉块;触腕穗吸盘既密且细,大小如一;内壳长椭圆形,生长纹前端横纹为单峰型,骨针较粗。
金乌贼辨认特征,图自编
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又名唇瓣乌贼,英文Kisslip cuttlefish,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西太平洋近海,是一种大型乌贼,胴长可达40厘米,重近5公斤;胴背大小不一的眼状或吻状斑块是其最醒目特征,外套膜基部也有一条单色条纹;触腕穗狭长,每行约有8个大小相近的吸盘,数量不少于200个;内壳长椭圆形,腹面中央有凹沟,尾端形成袋状腔,背面即凸出架,生长纹为单峰型,骨针较粗。
在南海,拟目乌贼常与虎斑乌贼栖息在一起。
拟目乌贼辨认特征,图自编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又名法老乌贼,英文Pharaoh cuttlefish,生活于北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因为区域太大,通常还会根据不同海域划分成3亚种。虎斑乌贼也是一种大型乌贼,胴长可达42厘米,重超5公斤;成熟的虎斑乌贼全身包括头、腕、胴都会呈现波状横条纹,犹如虎斑,雄性在觅偶时这些斑纹特别鲜明,旧学名便叫Sepia tigris;除了横条纹,外套膜基部也有一条纵条纹,但它并非单一色泽,而是由相间颜色形成“虚线”条纹,不同地方有不同颜色;除此以外,触腕穗吸盘还很有特色,大小相当悬殊,中央有7、8个比较大,当中又有3-4个更大;内壳生长纹为单峰型,骨针较粗。
虎斑乌贼辨认特征,图自编
另外,尖乌贼、针乌贼、白斑乌贼、马氏乌贼等也能在中国近海见到,但知名度与经济价值显然不如上述几种,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详细剖析,只择其要而述之:
尖乌贼/Sepia aculeata,英文Needle cuttlefish,又名目乌贼或网纹乌贼,俗称针墨鱼(WoRMS标注为针乌贼,应有误)。体型较小,胴长约20厘米,胴背具稀疏粗点与致密细点,间杂一些细横条纹;内壳生长纹为双峰型,骨针粗。
尖乌贼辨认特征,图自编
针乌贼/Sepia andreana,英文Andrea cuttlefish,俗称冬乌贼,又名长腕针乌贼,因雄性第2腕长度通常是其它腕的2倍以上,并且很粗,雌性各腕则比较均匀。体型较小,胴长不超20厘米;内壳如一叶扁舟,双峰型,骨针尖。
针乌贼辨认特征,图自编
关于乌贼,还有几件有趣的事!
1、我们知道,花枝是墨鱼的俗称,但可能不知道,墨鱼却并非都叫花枝!——清康熙《福清县志》是这样解释的:「俗呼乌贼大者为花枝」;清乾隆《晋江县志》进一步解释道:「墨鱼尾圆,花枝尾尖」。据此我理解为:尾圆即无针,事实上,无针乌贼也确实都比较小,因而尾圆为小;而拟目、虎斑等乌贼比较大,又有骨针,故尾尖为大。
某种程度上,花枝更是专指虎斑乌贼。
古人对乌贼的认识,图修改自清康熙聂璜《海错图》
2、至于为什么大乌贼要叫花枝?可能是料理时,不可避免要分切成片,每片又需划上数刀,受热后,肉片自然会蜷缩如花;也有可能是形容大乌贼,即虎斑乌贼,外套膜花纹很明显,在水里活动起来可能像“花枝招展”,而无针乌贼相对来说就没那么明艳照人。当然,这都只是推测而已,不作得准。
花枝炒肉,图自编
3、乌贼是一种暖水性洄游动物,渔谚道:“北里生,南里养,再到北里来剖鲞”——每年的夏天便是捕捉乌贼好季节,墨鱼汛从南至北,逐次发生。捕捉墨鱼时,渔民除了利用其趋光本能,晚上大开集鱼灯,守船待其来;更会束缚雌雄各一只,投于海中,利用其追偶、争偶习性,诱“贼”入网。
海上集鱼灯,图自编
4、因为内壳的构造,大部分乌贼只能生活在200米以上的近海,少数可及800米深,但再深就不行了,内壳受不了深海高压,会炸裂。
海洋深度与乌贼内壳,图自编
5、乌贼的家庭观念很淡薄,是的,它们并不遵循一夫一妻制!当然,也有可能这样才能提高它们的精子竞争力与卵子受精率。
下一篇我们再探讨鱿鱼,包括好吃的,不好吃的,温柔的,惊人的……
colossal squid hook arm
探索鱿鱼——
鱿鱼?柔鱼?枪乌贼?
先从学名开始:
正如第一篇所提到的——以前属于枪型目(或叫管鱿目)/Teuthida的闭眼亚目/Myopsina与开眼亚目/Oegopsina,如今已被WoRMS提升为目。实际上,这个改动早在上世纪末便已有不少学者开始着手进行,例如1998年的Richard E.Young,观察到两者在进化树上属于趋同演化。也因此用枪型目来概称更为直观,再加上冷门学术的滞后传播,导致现在,很多人还是沿用1973年Gilbert L.Voss第二次分类系统——在枪型目下分闭眼亚目与开眼亚目。
当然,马上认同新分类也可能为时过早,毕竟进化树尚未完全取得学者共识。
传统头足纲分类,图改自mini的生活练习
虽然在溯源上,闭眼与开眼并非同一进化支,但两者看起来确实很相似,人们便一概称之为鱿鱼。那如何区别这两类鱿鱼呢?
1、最大区别显然是眼睛的“开”与“闭”。所谓开闭,其实是指眼眶有没有覆盖角膜!有即闭眼,无为开眼。
闭眼头足类的角膜与人类角膜很相像,同样有保护眼球、折射光线的作用,因此,处于近海海底的闭眼类多具角膜,而生活于深海的开眼类并不需要。
鱿鱼的眼睛与头足类的眼睛,图自编
2、多数闭眼类肉鳍比较长,往往超过胴长½;开眼类却多数不及胴长⅓,少数如菱鳍鱿例外。除了周鳍形的拟乌贼、菱鳍鱿等,两类鱿鱼的端鳍大多呈菱形,当中,开眼类以横菱形为主,底鳍相接;闭眼类则以纵菱形为要,胴尾凸出;乍眼一看,纵菱形还很像过去的长枪枪头,故有枪乌贼一名。另外,部分开眼类吸盘尖齿特化成倒钩刺,而闭眼类几乎没有。角质内壳方面,开眼类也比闭眼类更狭细。
除此以外,开眼类通常有2个输卵管,而闭眼类只有1个。
闭眼目与开眼目特征对比,图自编
接下来,依据新分类,对常见的鱿鱼进行概括认识,特别是市场最常见的枪乌贼与柔鱼。
必须强调一点的是:鱿鱼存在严重的“同种异形”或“异种同形”现象!也就是说,单靠目测,一般人不可能轻易辨认出“种”这一类级别,就算是形态学专家也未必十拿九稳!而DNA测序对普通市民来说是废话,所以,一般,我们只能做到概括认识。
闭眼目与开眼目新分类,图自编
首先是闭眼目闭眼目/Myopsida,也叫锁管目;共有2科,分别为枪乌贼科与澳乌贼科。
何以叫锁管?1720年的《台湾县志》是这样解释的:「锁管,身直而圆,状如锁管」;这后一个锁管,应该是指古代一类近似圆形的锁头,当它插上长条形钥匙时,构状恰如长条形角质内壳位于枪乌贼胴体里,故以锁管称之。
锁管目名字的大约来源,图自编
锁管的叫法主要流行于台湾,该省一般将胴长15-30cm的枪乌贼称作锁管、中卷或透抽(透抽有时也专指剑尖尾枪乌贼);小于15cm的则叫小管或小卷,3cm都不到的甚至叫烂流;有些地方,还把锁管叫作炮管,炮管同样有小中大之分,超过30或40cm的便称之为大炮。而鱿鱼一般指开眼类,例如太平洋褶柔鱼、阿根廷滑柔鱼等。
枪乌贼中,雄性通常比雌性大。
台湾市场常见头足类与火机对比,加工自时报插图
澳乌贼科/Australiteuthidae,目前仅有Australiteuthis aldrichi一种。这种乌贼至今尚未观察到活体,而所有死体都特别小,成熟雌性胴长甚至不超3厘米;让人称奇的是,这么小的体型,它却拥有独特的漏斗、端鳍、墨囊等,极富研究价值。其小名是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著名海洋生物学教授Frederick Allen Aldrich(1927–1991年)的名字,但最早的描述者是Chung Cheng Lu,2005。
Australiteuthis aldrichi:一科只有一种,图自编
枪乌贼科/Loliginidae目前计有10属47种,主要生活于近海以及大陆架海域。寿命一般不超3年,印度-西太平洋多数种类甚至不及1年。该科全员实行性开放策略,雄性虽然可以到处留情,但往往交配几次就挂了,而雌性也会在产完卵后一命呜呼,有的连护卵都来不及……尽管年华一瞬,枪乌贼却几乎没有白度光阴,只要环境适宜、食物充足,8个月便能从卵囊发育成40厘米甚至50厘米长、重超4公斤的成体。
2005年6月2日,日本钓友内田胜也在神津岛钓获体重4.15公斤、胴长50厘米的大软丝,由体内平衡石回推其成长日约只有240天。
鱿鱼生命周期,译改自Justin Hofman
世界头足渔获中,鱿鱼产量远高其它科目,而47种枪乌贼中,又以这三种最负盛名:Loligo vulgaris(European squid)、Loligo forbesii(Veined squid)、Doryteuthis pealeii(longfin inshore squid),它们都分布在大西洋。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近几年产量最大的头足类物种是美洲大赤鱿。
L.forbesii亦叫福氏枪乌贼;普通枪乌贼一般不加枪字。图自编
中国海域约有12种枪乌贼,当中以中国尾枪乌贼、剑尖尾枪乌贼、杜氏尾枪乌贼、日本小枪乌贼以及火枪乌贼等5种最具经济价值。
中国沿海常见枪乌贼,图自编
中国尾枪乌贼/Uroteuthis (Photololigo) chinensis,又名中国枪鱿、本港鱿鱼、台湾锁管、长筒鱿、火箭鱿等,英文Mitre squid。主要分布于澎湖群岛、闽南海域、海南岛周围、广西北部湾等,出没高峰期为4-6月。常见胴长20厘米,最长记录49厘米(雄性,FAO数据)。肉质细嫩,口感鲜甜,适宜爆炒或生食,其干制品被公认为顶级。
中国尾枪乌贼鉴定,图自编
为何不叫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这是因为印度-西太平洋海域10种枪乌贼明显比大西洋3种枪乌贼多了一对腺体发光器,故从2011年起,便有学者倡导将这10种枪乌贼划入1945年建立的枪乌贼科惟一一属发光的尾枪乌贼属/Uroteuthis,其后又在2016年并入1984年因茎化腕腹膜凸不同而增设的(发光)亚属。
尾枪乌贼属,图自编
剑尖尾枪乌贼/Uroteuthis (Photololigo) edulis,又名真锁管、透抽、拖鱿鱼等,英文Swordtip squid。以台湾海峡分布最多,日本、菲律宾等海域亦可见;6-8月为盛产期,期间可在晚上观看到海上密密麻麻的集鱼灯。市场常见胴长15-25厘米,最长50.2厘米(雄性,FAO数据)。透抽在水里呈棕红色,离水后会渐渐变淡。肉质肥厚,常横切成圈,做三杯或铁板料理。
剑尖尾枪乌贼鉴定,图自编
杜氏尾枪乌贼/Uroteuthis (Photololigo) duvaucelii,又名大岛锁管,英文Indian squid。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南海,东海也越来越常见。常见胴长为15厘米,中等类型,最长33厘米(雄性,FAO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海域的渔获量不断增加。
杜氏尾枪乌贼鉴定,图自编
日本小枪乌贼/Loliolus (Nipponololigo) japonica,又名墨鱼仔、笔管、子乌等,主要分布于黄海,南海亦时有所获。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眼背部具浓密紫色斑点;常见胴长为10厘米,最长15厘米(性别未报告,FAO数据)。体型虽小,但数量很大,且肉质细嫩鲜美,是黄海重要捕捞对象。
因其逃生速度极快,山东有些地区如青岛亦称之为海兔子。
日本小枪乌贼鉴定,图自编
火枪乌贼/Loliolus (Nipponololigo) beka,俗称鱿仔、鬼拱、水兔、海兔子等。主要分布于日本群岛南部海域,中国沿海都能见到,但以渤海最盛。胴长一般不超10厘米,雌性最大胴长8.7厘米(FAO数据)。产量虽多,但商品价值较低,常捕作鱼类食饵。
由于经常与日本小枪乌贼一起被捕获,又都是小型鱿鱼,故也有海兔子这个俗名,但须知真正的海兔一般是指海蛞蝓,这里加子以示区别。
火枪乌贼鉴定,图自编
带籽鱿鱼仔?
我喜欢吃零食,以前常在网上购买鱿鱼片、鱿鱼仔等,特别是带籽鱿鱼仔,总觉得那么多籽,肯定鲜甜,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鱿鱼有可能那么多籽吗?那其它器官怎么放?
事实上,这种鱿鱼仔应是俗称海兔子的小枪乌贼,而所谓带籽——“个个带籽”,却是一种套路!鱿鱼卵囊根本不会附在体内。这种零食的做法其实是将小枪乌贼的头部剁碎、调味,再塞进胴体进行熏烤,比较良心的也许会用鳕鱼籽等代替,但价格也不便宜。
带籽鱿鱼仔,图自编
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俗称大尾鱿鱼、香匙、软丝或软墨等,英文Bigfin reef squid。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不仅新西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能见到,地中海也常捕获,广泛得已经产生两种外形!因肉鳍宽大,而被称之为拟乌贼,据说拟乌贼两性区别比较显著,雌性体表通常布有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雄性胴背则具断续式横条纹,两侧还有10个左右的粗斑点;胴长20-30cm,最大42.2cm(雄性,FAO数据)。
软丝分布虽然广泛,生长速度也超快,但由于好吃,肉质细嫩,做成刺身更是有口皆碑,而被大肆捕捉,供不应求自然价格很贵。
莱氏拟乌贼是很好辨认的一种枪乌贼,除了下图的鉴定指南,还有眼睛周围是绿色、复杂的交配行为等。
莱氏拟乌贼鉴定,图自编
其次是开眼目
大王酸浆鱿,图自SameerPrehistorica
开眼目/Oegopsida,也叫鱿鱼目,共有5总科,分别为:
手乌贼总科/Chiroteuthoidea(41种,胴体与触腕又细又长)
小头乌贼总科/Cranchioidea(37种,头部特别短小)
柔鱼总科/Ommastrephoidea(25种,胴体圆锥形)
爪乌贼总科/Onychoteuthoidea(148种,只有触腕穗带钩)
菱鳍乌贼总科/Thysanoteuthoidea(1种,肉鳍非常特别)
鱿鱼在中国大陆一般视作俗称,台湾地区才有鱿鱼目的叫法;而且,台湾学者对学名的选用似无章法,有些种类一会叫鱿,一会又用乌贼;偏偏中文维基又多是台湾人所编撰,故很多条目相当混乱,例如鱿鱼目还注释亦名枪乌贼。
开眼目五大总科,图自编
总科下合计有24科252种,是头足纲最大分支。
开眼目物种形态极为丰富,既有地球最长最大的鱿鱼,亦有堪称世界最小的乌贼;头足界游得最快的家伙也在这个目里,有些甚至会飞,虽然灵活性可能比不上其它物种;不少成员腕部吸盘还带钩,表明它们进攻能力更强,生性更残暴,同类相食甚至是一种本能。
最大与最小,图自编
由于开眼目是新分类,过往很多分类被大幅调整,这些调整尚未取得大多数认可;再加上技术日益发展,分类不停更新……很难就此作出结论,一一剖述,故本文仅罗列一些常见开眼头足。
最常见莫过于柔鱼总科:
柔鱼总科也叫真鱿总科。虽为总科,旗下却只有一科——柔鱼科/Ommastrephidae;此科又分3亚科,分别为:滑柔鱼亚科/Illicinae(4)、柔鱼亚科/Ommastrephinae(11)、褶柔鱼亚科/Todarodinae(10)。
与枪乌贼科相反,柔鱼科是雄性小,雌性大。
柔鱼总科,图自编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又名阿根廷鱿鱼,俗称阿鱿,英文叫Argentine shortfin squid。主要分布于西南大西洋,是全球最重要的鱿鱼大宗品种之一。成熟胴长在38-40厘米之间;活体外套膜为褐色,胴背中央具明显粗黑带,触腕穗中间有2列特大吸盘。
中国何时开始在该区域捕捉?不同文献有不同数据,有的说93年,也有的说是97年。
阿根廷滑柔鱼鉴定,图自编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又名真鱿鱼、日本鱿鱼或韩国鱿鱼,俗称北鱿、火箭鱼、东洋鱿等,英文叫Japanese flying squid或Common flying squid。主要分布于日本周围海域,黄海、东海也有一定密度,最远达阿拉斯加湾,南及海南岛以北海域;适温性广,四季产卵。胴背中央具深褐色粗带,常见胴长约30厘米,最长50厘米,越往南越短。肉质较硬,多用于制作鱿鱼干、鱿鱼丝等。
太平洋褶柔鱼鉴定,图自编
飞行原理:
正如英文名字所示,北鱿还是一种飞行鱿鱼——能在海面上飞行而不只滑行!其原理首先是扩大外套膜,吸入大量海水;再通过漏斗高压喷出,产生强大推力;射出水面后,肉鳍还会像拍翅一样操纵方向,同时触腕排成螺旋状以增加推力,腕膜也能产生一定助力。最远记录30米!速度11.2m/s,人类为10.31m/s。
也有解释认为第②步是漏斗与胴部同时喷水,图自编
巴氏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又名柔鱼,俗称赤鱿或红鱿,英文Red squid或Neon flying squid。分布遍及全球亚热带与温带海域,地中海虽也能见到,但比较少。活体外套膜呈深紫红色,腹部具独特银色带(有时不明显);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每隔90°有一个大尖齿,齿间具7-10个小齿;与枪乌贼不同,柔鱼微弱的发光器并非位于内脏,而在体表腹面。根据FAO数据,北大西洋以及南半球海域的雌性柔鱼最长可达90厘米,雄性约40厘米,而北太平洋雌性最长达60厘米,雄性40-45厘米。
柔鱼也是飞行鱿鱼,与北鱿同为东黄海、日本近海主要柔鱼捕获品种。
2020年,通过评估几乎所有海域的柔鱼的线粒体DNA,表明柔鱼属并非只有一种,而是4种,故该属以前3种同种异名被重新订正为种。
柔鱼鉴定,图自编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又名美洲大赤鱿,俗称秘鲁鱿鱼,洪堡鱿鱼则是根据英文Humboldt squid翻译而来。美洲大赤鱿是一种大型鱿鱼,全长可达2.5米,胴体最长1.2米,一般为50-80厘米,最重50公斤,通常20-30公斤。虽然秘鲁鱿鱼肉质疏松,带有不受人欢迎的酸味,但因为生长迅速,分布广泛,而成为迄今为止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鱿鱼种类之一,常用于制作罐头或鱼饵。
美洲大赤鱿也是一种飞行鱿鱼,不过,它的飞行距离十分有限,最远记录是40公斤飞1.2米。
美洲大赤鱿鉴定,图自编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又名南鱿、奥兰鸢鱿,英文Purpleback squid;为柔鱼亚科鸢乌贼属下一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正如英文名字所示,鸢乌贼活体一般呈紫红色;其触腕穗吸盘尖齿不同位置会有有不同排列与形状;胴长可达65厘米,重8.5公斤。鸢乌贼主要渔场位于印度洋,资源潜力较大,有很好开发前景。
鸢乌贼鉴定,图自编
接下来简单介绍几种非柔鱼的比较有名的开眼头足。
大王乌贼/Architeuthis dux,又名大王鱿鱼,英文Giant squid,大王乌贼科唯一一种。主要生活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深海。偶尔被人类目睹的活体并不算大,学者目前只能根据残存部位推测其大小极值:雌性最长大概是12-13米,胴长约4米,最重可达275公斤,雄性全长大概10米,重150公斤;而传说中的20米甚至以上,目前尚无科学记录佐证。
大王鱿鱼便是挪威海怪Kraken的原型。
大王乌贼铜版画与标本记录点
右下图:2015年12月24日,一头长约3.7米的年轻大王乌贼在东京某港口迷路,当时很多人得以近距离围观、拍照、录像!该大王乌贼最后被一名潜水员引至大海,平安无事。
大王乌贼真身,图自编
梅思乌贼/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亦称大王酸浆鱿、南极大王鱿或巨枪鱿鱼,英文Colossal squid,小头乌贼科梅思乌贼属,也是一种深海巨型乌贼,主要生活于南极周围海域,比大王乌贼更神秘!迄今只在2007年捕获一只重达495公斤的成年大王酸浆鱿,最初估计长有10米,后来实测4.2米(可能是收缩),但从抹香鲸腹中喙片观察来看,学者普遍相信还有更大的尺寸。
大王酸浆鱿,图自编
写到这里,可知有3类头足动物(巨型章鱼、大王乌贼、梅思乌贼)谓之海怪(蛇发女妖美杜莎、挪威海怪克拉肯等),实际上,这些海怪的原型大多在现实是有的,只是被人们夸大而已。区分这些巨型头足也很容易,它们的身形并不相似,最大特征是:章鱼八腕,大王偏瘦,梅思较胖。
鉴别超级头足物种,图自编
如何理解乌贼与枪乌贼、鱿鱼与柔鱼?
就消费角度来看,闭眼与开眼说的都是鱿鱼。但在学术上,闭眼头足类主要叫枪乌贼,开眼头足类主要称柔鱼,台湾地区则习惯将学名写作鱿鱼;分类上,鱿鱼、枪乌贼与墨鱼都称之为乌贼,但传统上,人们又习惯将墨鱼唤作乌贼。英文Squid通译为分类上的乌贼,只是英文世界里,Squid也有狭义之分,狭义便专指鱿鱼;另外,如果是指食物,则鱿鱼的英文还叫calamari。
墨鱼与鱿鱼的中英文叫法,图自编
说来有趣,古代东西方对乌贼的不同描述也许正反映两种文化的不同侧重。
亚里士多德大概是最早记述乌贼的人,他将乌贼描写成海怪,往后的学者大多也以猎奇或研究的角度对待这种庞然大物;而在中国,乌贼最早出现于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称之为乌鲗,往后文人却基本是从舌尖的角度出发,“花枝尾尖,肉较嫩脆”、“柔鱼形似乌鲗,干以酒炙食之味最美”……
古代东西方见解,图自编
毕竟我们血液里流淌的还是吃货的基因,也就难怪这一系列剖解文章不受待见。
至于头足类的料理,例如章鱼烧、墨鱼丸、花枝羹、海兔酱等就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动笔了。
参考文献:
wikipedia.org
marinespecies.org
gbif.org
eol.org
tolweb.org
fisheasy.fa.gov.tw
FAO Cephalopod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pecies of Interest to Fisheries,vol.1-4
Octopus, Squid, and Cuttlefish A Visual, Scientific Guide to the Oceans by Roger Hanlon, Mike Vecchione, Louise Allcock
A Guide to Squid, Cuttlefish and Octopuses of Australasia by Amanda Louise Reid, Mark Douglas Norman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Pharaoh Cuttlefish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ephalopods of Thailand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shelf cephalopod in the UK wate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ossal squid, giant squid, and octopus
Cuttlebone_Characterization_and_Applications
wildsingapore.com/wildfacts/mollusca/cephalopoda/squid.htm
reeflex.net/kategorie/25.html#sepia
borneomolluscs.com/checklist.php
blog.nationalgeographic.org/2013/02/20/scientists-unravel-mystery-of-flying-squid/
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an-squid-fly/
ocean.si.edu/ocean-life/invertebrates/giant-squid
中国动物志_头足纲
利维坦——章鱼:这个星球最奇幻的物种之一
马艳-《中药海螵蛸的研究进展》
林芳等《海螵蛸与其近似基原品种的鉴别研究》
郑红等《海螵蛸凝血作用效果初探》
蔺爽等《动物药整理研究(十)海螵蛸》
张玺等《中国沿岸的十腕目(头足纲)》
王佳慧、张惟翔《头足类的日记》
刘必林、陈新军《头足类贝壳研究进展》
李达硕士论文《头足类内骨骼组织形态特征分析及其适应性进化初探》
孙连莲等《头足类耳石结构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舟等《头足类角质颚研究进展——形态、结构与生长》
杜腾飞《中国近海头足类资源评估及枪乌贼属级阶元划分》
陈子越等《个体差异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日本眼游
日本市场鱼贝类图鉴
餐桌物种日历 4月28日 金乌贼
郑煜彬《花枝、小管究竟是何方神圣?》
曹銘宗《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没有到过海边的人,鱿鱼、墨鱼、八爪鱼、海兔傻傻地分不清楚,本文科普一下四者的区别和吃法,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一、名称、别名、类别
1.鱿鱼又称柔鱼、枪乌贼、句公,是一种软体动物,不属于鱼类。
2.墨鱼又称乌贼鱼、墨斗鱼、目鱼乌鲗、花枝等,是一种软体动物,不属于鱼类。
3.八爪鱼又称章鱼、蛸、八带蛸、坐蛸、石居、死牛等,是一种智商非常高的软体动物,不属于鱼类。
4.海兔又称海蛞蝓,但海兔既不是兔也不是蛞蝓,属于浅海生活的贝类,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裸腮目的统称,是一种贝壳已经退化了的软体动物。
二、所属科目
鱿鱼:鱿鱼属于十腕目枪乌贼科。
墨鱼:墨鱼属于乌贼目乌贼科。
八爪鱼:八爪鱼属于章鱼目章鱼科。
海兔:海兔属于无盾目海兔科。
三、牙齿
四者都长有牙齿,食用的时候一定要去掉。
四、软骨
鱿鱼中间背部有一条透明的细长软骨。
墨鱼中间背部有一个比较大的椭圆形的壳。
八爪鱼没有软骨,也没有壳。
海兔也有一条细长的透明的软骨。
五、黄
1.鱿鱼有一条细长的黄,紧挨着卵,肚子里黄黄的东西,即“黄膏”,也是可以吃的,是鱿鱼身体里的一个腺体,其实不脏的,一般用它来制作鱿鱼膏,但是不好吃,如果留着还会影响做好的鱿鱼的美观,大部分人都选择去掉。
2.墨鱼也是有黄的,同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3.八爪鱼也是有黄的,同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4.海兔子没有黄,但是无论公、母,海兔子都有籽,母的是卵,公的是精子,这些籽很好吃(见上图右下角)。
六、墨
众所周知,这些品种大部分都是有墨的,遇到天敌的时候喷射墨求自保和脱身。
1.鱿鱼是没有墨的,里面干干净净。
鱿鱼的内部。
2.墨鱼当然有墨了,墨鱼的墨在身体下方的墨囊中。
墨鱼的内部构造(右侧的是墨鱼)。
3.八爪鱼也是有墨的,经常有看到吃播爆头,就是整个的八爪鱼放入嘴里吃,然后满嘴黑色的墨。
4.海兔也是有墨的,不过相比较而言有点少。
七、吃法
1.鱿鱼。鱿鱼是名贵的海产品,营养价值很高。鱿鱼富含钙、磷、铁元素,利于骨骼发育和造血,除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外,鱿鱼还含有大量的牛黄酸、多肽、硒、蛋白质、欧米伽3脂肪酸、铜、锌、B族维生素和碘等。鱿鱼中的胆固醇以高密度为主,对人体有利无害。其营养价值毫不逊色于牛肉和金枪鱼。
我们最熟悉的鱿鱼的吃法当然是炒鱿鱼了,其次铁板鱿鱼,另外还有白灼鱿鱼、鱿鱼粥。需要注意的是鱿鱼一定要新鲜,不要放太久,注意保存,去腥别忘了加料酒,没有料酒可以用白酒代替。
2.墨鱼。墨鱼不但口味香脆爽口,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成分。
墨鱼的食用方法可以煮食、爆炒、红烧、凉拌、做汤,还可以做成墨鱼馅饺子和墨鱼肉丸子。常做的菜有石锅墨鱼仔、爆炒墨鱼、墨鱼丸、墨鱼排骨汤。
3.八爪鱼。八爪鱼是一种智商非常高的软体动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还含有一种天然牛磺酸。 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食品,是美味的海鲜菜肴。
常做的菜有麻辣八爪鱼、酱爆八爪鱼、烧烤章鱼串、章鱼小丸子。
4.海兔。海兔既不是兔也不是蛞蝓,属于浅海生活的贝类,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裸腮目的统称,因其头上的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而得名。
海兔性寒,味甘,可食。沿海渔民一般都就地配制成海兔酱。含有钠、磷、钾、铜、锌、铁、钙等矿物质和营养元素。 还有一种“海粉丝”,即海兔胶质丝卵袋的干制品,又有“海粉”和“海挂面”之称。海粉丝内含蛋白质32%,脂肪9%,另含无机盐和维生素与海兔肉一样味美可食;但是千万要注意,海兔不能和啤酒一起食用,不能和水果和茶叶一起食用。另外,海兔还可以和韭菜一起炒着吃,和海带、豆腐一起炖着吃。
以上的内容,你对这四种海鲜有了解了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